VR新闻:虚拟现实跨行业的多元融合 1 什么是VR新闻? VR 1989年,美国VPL research公司创建人杰伦·拉尼尔 ( Jaron Lanier)首先提出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概念: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虚拟世界,给使用者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 1992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交互式系统项目工作组的报告对VR提出了较系统的论述,并建议和确定了将来在虚拟现实环境领域中的研究方向。虚拟现实技术综合了计算机图形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传感器技术、显示技术等多种科学技术,它在多维信息空间上创建一个虚拟信息环境,使用户能具有身临其境的沉醉 惩罚感,具有与环境完善的交互作用能力,有助于启发构思。 沉醉 惩罚性、交互性、构想性是VR环境系统的三个差不多 不好特性。虚拟技术的核心是建模与仿真,人在虚拟空间中具有主导性作用。 VR新闻 2010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安纳伯格传播与新闻学院的Nonny de la Pe a在她发表的论文上首次提出了“沉醉 惩罚式新闻(Immersive Journalism)”的概念。“沉醉 惩罚式新闻”是VR+新闻的源头。[1]当VR技术被应用于新闻报道中时,其“沉醉 惩罚式”的体验能够给人们带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VR新闻的国内外发展历史 2013 年,美国最大的报业集团——甘内特报业集团旗下的《得梅因纪事报》打造了首个解释性新闻项目“Harvest of Change”。这被认为是首次在新闻报道中运用了 VR 技术,标志着 VR 技术在美国新闻界真正兴起。 2015年,《纽约时报》推出了“NYT VR”虚拟现实 APP,并为《纽约时报》的订阅用户免费提供了 100 多万个由谷歌开发的“Cardboard”纸盒眼罩,人们只需要将手机塞到 Google Cardboard 中就可以看虚拟的内容。这一项目被认为是 VR+ 新闻的正式起步。[2] 在国内,VR+ 新闻大致起步于 2015 年,人民日报制作了“9.3”大阅兵 VR 全景视频,新华社制作了《带你“亲临”深圳滑坡救援现场》的 VR+ 新闻。 2016年5月,中国网新闻中心开创了国内首个“虚拟现实”新闻实验室,采用VR技术创新新闻报道形式。但该频道内容严重匮乏,大多是关于VR行业的新闻,而非“VR新闻”。[3] 2016年6月6日,重庆晨报上游新闻APP客户端率先推出全国首个VR新闻频道。上游新闻也在2016年推出了国内首个打造VR新闻频道的专业新闻客户端。 2 VR新闻的媒体融合表现 多种技术手段的融合 技术手段的创新是推动媒介融合的重要驱动力。虚拟现实综合了多种技术,如实时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广角(宽视野)立体显示技术,对观察者头、眼和手的跟踪技术,以及触觉/力觉反馈、立体声、网络传输、语音输入输出技术等。正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令这些技术的融合成为了可能。在VR创造出的场景中,受众不仅能够沉醉 惩罚到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中,还有着充分的自主性,能够在交互的系统中获得多种行为的反馈。VR的技术特点使它能够实现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突破,允许受众进入到不同地域和时间的场景之中。 当这些技术手段被应用于新闻业时,新闻的报道形式就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传统新闻多以文字叙述和图片、视频呈现为主要形式。VR能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给受众带来触觉、听觉、视觉上的体验,通过传达更多形式的海量信息让新闻变得更加鲜活。简而言之,VR通过整合多种技术来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 多种表达元素的融合 传统媒体多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的形式来传达信息。这些传播媒介均能满足受众在特定方面的需求,但它们又各有其局限性。文字能够传达深度信息却缺乏真实图景的呈现,图片能够呈现细节却难以构建完整的新闻图景,音视频中选择的视角总是有限的。每一种传播手段都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它们将受众的总体需求分割为几个方面而分别满足,这样分割式的服务如今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受众高效、全面获取信息的需要,这也就使媒介的融合有了必要性。 VR突破了文字、图片、音视频的局限性,通过做出立体化的“仿真”场景汇聚多种表达元素于一体。它的场景再现能力使它具有较高的传播效率,从而能够高效、较完全地传递信息。这是其他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VR摆脱了有限媒介形式的束缚而能够自由地传达更多形式、更多数量的信息,能满足受众对于不同媒介内容的集合式需求,这是它作为一种新技术存在的价值。 VR技术与新闻业的跨界融合 当VR技术被应用于新闻行业时,这二者便实现了媒体的跨界融合。在它们的融合过程中,技术的应用是主要驱动力,内容的深度融合是重要依托。 新传播工具能够丰富传播手段,突破以往传播工具对于传播内容的限制。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得以运用的传播工具越来越多,传播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传播者可以根据传播的现实需要而选择使用不同的媒介,让技术服务内容,从而提高整体的传播效果。VR技术的出现革新了新闻工作者报道新闻的形式,丰富了新闻的产品形式,也对新闻的内容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闻媒体不断创新新闻报道形式,但在他们不断摸索和尝试新的报道方式的过程中,在新闻的内容方面却鲜有突破。对于技术优势的强调难以从本质上提升新闻质量。新闻记者应当不断发掘更高质量的内容并找到合适的报道方式进行报道。VR新闻能够以全新的方式呈现新闻,但如果没有高质量内容的支撑,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也会沦为漂亮却缺乏内涵的外包装。 3有关VR新闻 的思考 VR新闻的优势 首先,VR技术的应用使客观、真实、完整地呈现新闻有了更多的可能。传统的新闻报道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呈现新闻,新闻工作者通过单一或组合采用这三种呈现方式为受众搭建新闻图景。但这样的新闻图景却一定程度上是被新闻记者“构建”出来的,记者也可能会在无意中植入其主观意见。受众通过读取新闻媒介传达的信息来在其脑海中再现新闻事件,他们所获知的信息完全来自于新闻记者的记叙。如果记者应当在报道中提供的必要信息缺失,受众在脑海中拼凑出的新闻图景便也不再完整,新闻事实在传播的过程中就被扭曲了。在这种传播方式中,受众在信息的获取方面处于被动地位,且由于传播过程中的种种噪音,新闻事实在被受众间接获取的过程中有失真的可能性。而VR新闻能够360度重现新闻场景,具有极强的“现场感”。它能够让受众感受到人物和环境的种种细节并“沉醉 惩罚”其中。 其次,VR技术能够给予受众深度的现场体验和充分的交流互动。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裁定新闻选题并确定其需要采用的重点事实。受众收看的新闻可能与他们自身具有接近性,但通常情况下,他们难以在新闻中获得参与感和互动感,仅仅只是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在新闻工作者的引导下同意 怎样讯息。而在VR新闻场景中,受众可以自寻视角进行观察,不必再局限于新闻记者的选择。他们能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与新闻记者不同的见解。 再者,当VR技术与新闻业进行融合时,新闻的深度也有了更多的延展空间。在VR场景中,人们能够任意切换视角进行自由观察,以生动、直观的方式获得更丰富的信息。第一视角的“沉醉 惩罚”式互动体验更有助于受众培养起对于新闻事件的共鸣感受,加深其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并引发其思考。因此,在发展VR新闻的过程中,新闻记者应该聚焦于有内涵和深度的新闻事件,让VR与新闻业的融合发挥出独特优势。 VR新闻的缺憾 VR的出现让人们的许多想象有了变为现实的可能。但目前,VR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其在新闻行业的应用仍有许多缺憾。 第一,VR技术的发展尚不成熟,真正的虚拟现实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仍较少。VR在技术领域仍有许多尚未突破的难点,用户在使用时可能会产生眩晕感,这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体验。虚拟现实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基于计算机开发的虚拟现实三维环境和基于全景相机拍摄的真实全景视频。目前,VR在中国新闻业的应用仍以全景视频为主。VR自身的许多技术问题仍未解决,这也就滞延了VR新闻的发展。 第二,中国的VR用户数量较少、用户人群分布不均且VR的普及率低,这也会影响VR新闻的发展。2016年暴风魔镜、知萌咨询与国家广告研究院联合发布了首份《中国VR用户行为研究报告》,他们在全国15个省市选择了5625个15岁至39岁的人进行抽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VR潜在用户为2.86亿人,2015年通过各种方式接触过或者体验过VR设备的浅度用户为1700万人,而购买过各种VR设备的重度用户为96万人。[4]该报告显示出的中国VR用户数量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仍是少数。由此可以推断出,目前中国的VR用户数量较少,VR的普及率仍较低。HTC Vive发布的《2017中国VR用户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的VR用户大部分为大学或者更高学历人群,其中学士学位的人群约为39%,研究生人群比例约为26%。在中国,VR用户大部分为男性,而女性仅占其中的30%。[5]这说明中国VR用户的人群分布不均。总而言之,中国的VR用户数量较少、用户人群分布不均且VR的普及率低,这都是影响VR新闻发展的因素。 第三,由VR打造出的虚拟场景是否会违反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这一问题现在仍保有疑问。虚拟现实毕竟不等同于现实,且VR能够打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3D建模,这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 第四,VR新闻的制作成本较高且制作周期长,选题内容较为局限。一次VR新闻的制作要花费昂贵的费用和较长的时间,在较长的制作周期里新闻的时效性便难以保障。因此,VR技术适合用于打造具有深度的新闻,体育赛事等对时效性要求极高的新闻便不适合采用VR呈现。 总结 VR新闻是媒介融合和媒体跨界融合的产物,它的出现与发展是技术创新发展、受众需求变更与政府政策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 技术的创新是推动VR与新闻业融合的根本前提。首先,技术的变革和市场的作用推动了信息技术产业发生技术融合,VR正是在这样技术融合的背景之中诞生的。然后,技术的革新改变了传统产业的边界,使得科技行业得以跨界应用于新闻行业,而新闻行业可以向科技行业渗透。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各行业的边界逐渐模糊、界限不再严格分明。而各个行业的逐渐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重组又反而加快了媒体融合的进程。就这样,VR本身又与新闻业进行了跨界融合,在科技行业与新闻行业的交互合作中诞生了VR新闻。由此可见,VR新闻的出现是以技术为主导的。 受众需求的变更使VR新闻有了存在的价值。VR新闻具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受众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沉醉 惩罚式”的体验,且能够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中存在更高互动性的要求。受众的需求是推动VR新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政府政策的支持也是推动VR新闻发展的重要因素。在2016年3月1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个规划纲要》中,VR位列国家重点支持的新产业技术之一。同时,中央提倡的“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也鼓励了新闻行业创新新闻报道方式的探索。 VR新闻创新了新闻的报道方式、增添了新闻产品的内容、丰富了新闻受众的体验,它的出现使得人们再一次意识到技术的魅力。但技术最终是要为内容而服务的。VR新闻能够为受众提供“沉醉 惩罚式”的互动体验,加深受众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和思考,其发展也应回到提升新闻内容质量、延展新闻深度的原点上来。虽然目前VR新闻的发展尚处于起始阶段,但从其已经展现出的特点来看,它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瑞峰. “VR+新闻”:新媒体时代的新探索[J].视听,2017,10:14-15 [2] 洪洋. 国内媒体VR新闻的发展前景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6):71-79 [3] HTC Vive. 2017中国VR用户调查 [R]. HTC Vive,2017 [4] 雷霞. “VR+”:2016年中国虚拟现实发展报告[R].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17 [5] 暴风魔镜,知萌咨询,国家广告研究院. 中国VR用户行为研究报告[R].暴风魔镜,知萌咨询,国家广告研究院,2016 作者提问 你认为当虚拟现实技术被应用于塑造新闻场景时会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吗? 本期作者 文案:戴安媛 编辑:阚馨仪 排版:周宛锜 运营:袁文娟 想了解更多关于VR的文章吗? 你可以点击: 小狐问道 | 当VR遇见体育赛事转播 理特彻 | VR新闻:融合环境下的媒介延伸 Facebook Spaces : VR社交新方式 美联社的VR之路——技术与内容的升级联姻 VR+AR+故事:科技下的新闻化反 | 镝次元线上沙龙 赞 赏 |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手机版|小黑屋|赞助本站|8866VR游戏客户端|关于我们|卡密兑换VIP|最新帖子排行|8866VR游戏破解汉化玩家交流学习网
GMT+8, 2025-5-1 07:04 , Processed in 0.0426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8866VR游戏下载网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