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新闻的局限及其伦理风险

2024-5-6 15:45| 发布者: admin| 查看: 346| 评论: 262

摘要: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项集人机交互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等于一体的新兴科技。它其实是一种逼真地模拟现实环境的人—机交互界面,使用计算机为用户提供听觉、视觉、触觉等感知体 ...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一项集人机交互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等于一体的新兴科技。它其实是一种逼真地模拟现实环境的人—机交互界面,使用计算机为用户提供听觉、视觉、触觉等感知体验,使之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和体验感[1]。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VR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游戏、娱乐、视频、人工智能等领域。近年来,在新闻传播领域,VR新闻(可直译虚拟现实新闻)呈现“指数型”增长的态势,俨然成为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和叙事形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报道的差不多 不好理念和原则造成了冲击。

1982年,美国华特·迪士尼制作公司出品的科幻片《电子世界争霸战》开创了VR电影的先河,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VR热”才开始逐渐在全球蔓延。2000—2010年,新闻传播业界开始对VR新闻进行探索,但手机爆发式的增长似乎掩盖了VR发展的锋芒。2013年,美国《得梅因纪事报》大胆改革,率先推出解释型新闻节目《丰收的变化》,被业界视为VR新闻的初次尝试。2015年以后,新闻传播业界对VR新闻的探索呈现出多样化、井喷式的态势。最早进行实践的是美国广播公司(ABC)。它率先推出了“ABC News VR”的服务,其首则虚拟现实新闻《叙利亚之旅》引起了轰动,为VR新闻的早期报道提供了最初的样本。同年11月,美国著名的《纽约时报》倾力打造了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NYT VR”,填补了虚拟现实新闻APP的空白。从2016年年中开始,西方新闻界对VR新闻的认知发生了巨大转变,经历了从“以技术为导向”到“以概念为导向”的过程,逐步形成了“范式突破”,即认为虚拟新闻不仅加强了传统新闻的生产,还与传统新闻生产模式的属性存在本质的不同[2]

与美国相比,国内的VR新闻起步稍晚。2015年,《人民日报》率先利用全媒体平台制作了“9·3大阅兵”的VR全景视频,成为国内首家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主流媒体。同年12月22日,新华社发布了《虚拟现实,带你“亲临”深圳深夜搜救现场》的消息,被认为是VR技术在重大突发性新闻报道中的首次应用。2016年,VR新闻则呈现出全面爆发之势,尤其在“两会”报道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而被称为新闻界的“VR元年”。

无疑,VR新闻如今已成为新闻报道和生产的发展趋势之一,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甚至引发了潜在的伦理风险。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VR新闻的局限及其伦理风险655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5-6 15:45
一、VR新闻的局限
VR新闻的局限及其伦理风险1796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5-6 15:45

近年来,一系列新兴的媒介技术开始在新闻业中得到应用,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新闻写作等,对新闻的生产流程、报道方式、产业链、受众体验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VR新闻沉醉 惩罚式、现场感、交互性等特点极大增强了用户的感官投入、提升了视听体验效果、加强了人—机实时互动,可以产生良好的传播效果。但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最终目的是将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受众,并引发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技术只是一种强化手段或工具,并非“万能药”。

(一)技术自身的局限性

追根溯源,VR新闻是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依托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技术是否成熟和普适决定了它能“走”多远。从当前VR技术的发展态势来看,它主要存在两方面不足。

一方面,VR硬件成本高昂。从目前的VR市场来看,VR设备大致可分为三类:眼镜、头盔和集成机(一体机)。其中,头盔、眼镜均要与电脑相连,并且需要一台配置足够高的PC来运行,而PC端的价格不菲。美国Oculus Rift公司在VR技术行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以之为例,运行Oculus Rift所需的最低PC配置:英特尔酷睿i5-4590处理器、AMD R9290的独立显卡、8GB RAM、一个HDMI接口、一个USB 2.0与三个USB 3.0接口,系统至少为Windows 7[3],这样的PC配置无疑进一步加剧了成本的上扬。一体机的价格同样令人望而却步,以颇具影响的一体机生产厂家Oculus Rift、HTC和索尼为例:Oculus Rift成本至少1 6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5万元),HTC Vive成本大约700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 600元),索尼PS的VR成本至少912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 000元)。这无论对于新闻机构还是普通用户而言,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然而它不一定能带来可观的收益,所以也存在潜在的风险。成本的高昂在很大程度上使得VR设备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普及,VR新闻难以形成常态化的生产。

另一方面,用户体验有待完善。首先,用户可能会产生晕动症。在某个虚拟情景中,用户时常需要保持身体不动来观察某个动态场景,在这样的情境下,用户有时会产生一些不适感,比如眩晕、恶心等。有医学专家指出,这种眩晕感并非个别用户的特殊情况,而是人类自身对VR技术所建构的虚拟情境所产生的自然的生理反应。一些用户甚至在脱下头盔几个小时后,身体的不适感依然存在。其次,VR设备过于沉重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痛点”和难点。一般来讲,VR设备差不多 不好上都是头戴式的,所以其重量就成为用户十分关注的一部分,同时是影响舒适性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VR设备一旦过重,不但会造成设备前倾,严重影响用户的穿戴体验,而且会增加用户头部乃至身体的压力。从目前市场上的几款主流设备来看,Oculus Rift重达453克、SONY HMZ-T3重320克、暴风魔镜重317克,臃肿的VR设备对用户来说可能演变成一个负担。笔者认为,VR设备若要得到普及,消除设备引发的不适感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这可能需要技术专家、医学专家、心理学家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努力。

(二)专业人才匮乏

任何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关键在于人才。对于VR新闻而言,专业人才的短缺和技术创新的“缺位”也成为当前面临的发展瓶颈。可以说,VR是一项对技术要求非常“苛刻”的新兴技术,需要掌握光学、图像处理、算法等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行业技术的差异性,使得技术人员与VR领域的自然衔接成为挑战。根据2016年发布的《全球VR人才报告》的数据显示,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VR人才需求市场,需求比例高达18%。然而,就目前的VR人才市场而言,中国VR人才数量仅占全球的2%,可谓“市场广阔,人才稀缺”。在一些VR核心技术岗位上,复合型的VR人才依然“重金难求”,普遍做法是从现有的开发人员中抽调出部分技术骨干“拼凑”出一支团队。其实,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已着手进行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例如,1996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了“虚拟现实技术”课程,迄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老牌工科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也在研究生课程中设置了“虚拟现实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方向。除此之外,国内已有多家重点院校和科研机构相继建立了“VR研究实验室”,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但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案有待提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平台的开发任务依然任重道远,亟待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相较于国内,国外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Oculus Rift公司自推出虚拟现实设备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广和延伸VR技术。与国内在高等教育阶段培养VR人才的体制不同,它创造性地将目光瞄准了高中在校生,高瞻远瞩地提出“VR for Good”的创新计划,这项计划旨在培养下一代VR创造者[4]。这样的一种举措,既能够培养专业人才,又能起到推销产品的效用,可谓一举两得。笔者认为,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多元模式,革新教育理念,搭建专业人才培养的平台,将是解决VR技术人才匮乏的路径。

(三)新闻选题的限制

新闻选题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环节,也是新闻记者每天必须面临的抉择。在新闻报道中,时政新闻、民生新闻、经济新闻等题材已经比较普遍,它们大都抑或以文字为载体,抑或以视听语言(视频、音频)为载体,尽可能地向受众呈现客观、真实的世界。

然而,对于VR新闻而言,适用的题材却没有如此宽泛。归根到底,新闻的核心是文本的意义阐释,它最差不多 不好的功能是将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受众,以消除某些不确定性,而并非取决于现场体验和视觉震撼[5]。通常情况下,VR技术更适合运用在视觉冲击力和画面感较强的新闻报道中,如解释型新闻、娱乐节目、大型体育赛事等。因为观众不能亲临现场,借助VR设备可以把他们“带入”现场,获得身临其境的在场感和强烈的视听冲击。纵观一些具有代表性的VR作品类型,《流离失所》《叙利亚之旅》属于灾难型纪录片,《丰收的变化》属于解释型节目。通常情况下,在动态新闻、深度报道、民生新闻报道中,该技术并不适用。此外,VR技术通常要受到制作周期的限制,不能满足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所以在突发性新闻和电视现场直播中也不能得以充分运用。

VR新闻的局限及其伦理风险4730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5-6 15:45
二、VR新闻的伦理风险
VR新闻的局限及其伦理风险5733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5-6 15:45

新闻伦理的含义较为宽泛,目前学界对其尚无统一、明确的界定。它差不多 不好包括新闻工作者的价值取向、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等三个层面。可以说,新闻伦理体现了新闻人、新闻活动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是与人类新闻活动及传播过程有关的道德规范,也是传播活动中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规范。”[6]无论是传统媒体时代的黄色新闻、虚假报道和新闻寻租,还是新媒体时代出现的“媒介纵欲”“人肉搜索”等,都是新闻伦理探讨的对象。当前,VR技术的快速发展再次将新闻伦理问题推上风口浪尖,引起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现实真实”与“虚拟真实”的悖论

新闻真实性是新闻伦理探讨难以回避的“痛点”。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提到,新闻具有两个差不多 不好特征:一是真实,二是新鲜,这两点是新闻最差不多 不好、最核心的规律[7]。“新闻的真实性不仅是一个业务问题,也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8]传统的新闻记者努力秉持职业操守,奉行新闻客观主义原则,将新闻事件尽可能全面、翔实地传达给受众。至关重要之处就是要在新闻报道中呈现或还原新闻现场,揭示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缘由。

VR技术体现的是一种沉醉 惩罚式,因此VR新闻报道是创造与记录同步进行的,客观与主观因而相互交织、彼此交融,共同构建了一个真实与虚拟同在的传播情境[9]。当用户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佩戴VR设备时,在直接的听觉、视觉、触觉和嗅觉的影响和冲击下,一切文字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10],从而产生很强的沉醉 惩罚感。通过这种沉醉 惩罚感,VR新闻的报道方式突破了传统的“第三人效果”的藩篱,使每一个受众都转变成为“第一人”。这种视角的转变,极大地增强了对新闻事件的“真实”感知。与此同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VR技术无疑可以逼真地“复原”新闻事件现场,或者强化新闻事件的“现场感”,但如果不加节制地滥用,则会致使观众沉溺在超真实的“表象”中,难以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准确的认知和判断。这是因为当用户全身心地“沉醉 惩罚”在虚拟现实的场景中时,感官的真实体验会弱化用户对现实真实的思考,这会造成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愈发模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传统新闻理念中的真实性[11]

(二)感官刺激的隐忧

在传统的电视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力求用镜头客观地呈现新闻现场,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与其相比,VR新闻可以赋予用户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官体验。尤其在有关战争、灾难等题材的报道中,那些残暴、血腥、凄惨的场景会让某些有过类似经历或者心理不堪重负的用户受到严重伤害。长时间的强烈刺激还可能致使用户丧失理性[12]

在一则关于叙利亚战场的VR新闻报道中,美国学者Nonny de la Peña和她的团队成员们采集了战场上的音频和视频数据,经过技术加工处理后传达给用户。当用户戴上Oculus Rift耳机,强大的沉醉 惩罚感让观众体验到战争和流血冲突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痛苦,仿佛真的置身于战争现场。其中一个体验者回忆:我独自站在叙利亚的大街上,孤零零地眺望着远方。突然,炸弹的爆炸声在我耳边响起。一时之间,噪音太大了,我几乎很难听到任何尖叫声。不知怎么的,我突然摔倒在路边,看见一个男人抱着他心爱的女人。身上全是鲜血,而其他人都在拼了命地向前奔跑。最后,我害怕极了,便取下了头盔[13]

“技术决定论者”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都是人的感官的拓展和延伸。以VR技术为基础的VR新闻,在极大丰富了用户感官体验的同时,由于外部情景反复持续地刺激用户的大脑皮层,也会使其对虚拟场景产生麻木,陷于虚拟环境中而不自知,进而演变为“缸中之脑”。

(三)隐私泄露的风险

根据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世界共有19亿条记录被泄或被盗,比2016年全年总量(14亿)还多,比2016年下半年多了160%[14]。毫无疑问,技术的每一次革新和进步,隐私问题都会随之而来。从报纸、广播、电视到互联网,再到如今的大数据、虚拟现实与人工智能,隐私泄露已经屡见不鲜,正在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

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相对,介于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15]。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演变,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日趋模糊,私人领域正在向公共领域弥漫和渗透。随着VR社交网络的建立,一整套全新的、惊人的监控系统正悄然无声地在用户体验中扎下根基。技术专家表示,一旦该系统成熟,用户在体验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包括头部动作和面部表情等,都会被VR动作捕捉器记录下来,然后根据用户的使用情况来确定个人的偏好,届时可以从数据中分析出用户的情绪甚至是内心的想法。这意味着随着可穿戴设备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个人隐私通过可穿戴设备泄露的可能性将大大提高,隐私权保护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16]。因此,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传播学教授Kathleen Bartzen Culver警告说,“隐私问题是虚拟现实新闻目前最大的伦理考量”[17]

VR新闻的局限及其伦理风险7071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5-6 15:45
三、结语
VR新闻的局限及其伦理风险8861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5-6 15:45

美国学者梅赛尼在《技术与社会》一书中阐释了三种不同的技术观:技术“善”论、技术“恶”论、技术“中性”论。笔者认为,技术并无善恶之分,而取决于人们利用技术的意图。正如新闻学者陈力丹所言,要让技术服务于新闻,而不是让新闻服务于技术。虚拟现实作为一种新兴技术,正在推动着新闻传播业态的变革,包括新闻生产程式、受众同意 怎样方式、新闻叙事范式等,但同时引发了人们对新闻伦理问题的担忧。当VR“邂逅”新闻,带来的究竟是“潘多拉的魔盒”还是“阿里巴巴的宝库”,我们不得而知。理性看待VR技术,积极探索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模式,并遵循相应的VR新闻伦理规范,应是VR新闻健康发展的方向。

注释:略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国编辑 zgbjwx
VR新闻的局限及其伦理风险2172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24-5-6 15:45

投稿方式:来稿请寄杂志社电子邮箱

(zgbj@vip.sina.com)

通信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外大街4号

邮编:100120

编辑部电话:010-58582287

发行代号: 国内82-594 国外BM-1746

每月10号出版

定价:人民币10元/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rpweq565 2024-5-19 09:02
是爷们的娘们的都帮顶!大力支持
引用 pkpfx549 2024-5-19 09:02
不错 支持一个了
引用 fwqbh146 2024-5-19 08:59
呵呵,明白了
引用 poccx945 2024-5-19 08:55
没人回帖。。。我来个吧
引用 fwqbh146 2024-5-19 08:52
发发呆,回回帖,工作结束~
引用 xswpx063 2024-5-19 08:51
不错,感谢楼主
引用 htxss172 2024-5-19 08:38
路过 帮顶 嘿嘿
引用 kzmfk456 2024-5-19 08:35
广告位,,坐下看看
引用 pkpfx549 2024-5-19 08:28
看帖要回,回帖才健康,在踩踩,楼主辛苦了!
引用 dzkoy952 2024-5-19 08:28
有空一起交流一下
引用 iknav863 2024-5-19 08:18
呵呵。。。
引用 tpklx972 2024-5-19 08:16
支持你哈................
引用 htxss172 2024-5-19 08:13
顶顶更健康
引用 izyrd059 2024-5-19 08:13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在这里!
引用 tadiu346 2024-5-19 08:13
说的真有道理啊!
引用 yfadm539 2024-5-19 08:12
发发呆,回回帖,工作结束~
引用 aevjf868 2024-5-18 10:10
站位支持
引用 ioxqw847 2024-5-18 10:07
这么强,支持楼主,佩服
引用 maics660 2024-5-18 10:07
我只是路过,不发表意见
引用 htxss172 2024-5-18 10:07
:lol

查看全部评论(262)

精彩推荐
    VR热点新闻
    最新VR游戏
    • 官方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信客服

    版权保护投诉指引|手机版|小黑屋|赞助本站|8866VR游戏客户端|关于我们|卡密兑换VIP|最新帖子排行|8866VR游戏破解汉化玩家交流学习网

    GMT+8, 2024-5-19 12:57

    Powered by 8866VR游戏下载网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